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国内国际 >

加大消毒强度确保“秦岭四宝”安全 揭秘:朱鹮一夫一妻制对伴侣忠贞

时间:2020-05-23 02:20 来源: 作者: 点击: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陕西省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制定了基地防控工作预案,全体党员干部24小时随时待命,确保大熊猫等国宝安全。

  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有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珍稀动物300余只,其中,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被誉为“秦岭四宝”。按照防控预案,该中心封闭了上下园区,禁止外来人员出入,加大门卫、园区、饲养区、动物圈舍等场所的消毒强度和密度。为确保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安全,该中心制定了大熊猫食用竹子、动物饲料供应应急办法,相关工作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保证饲料及时送达。

  3月18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秦岭四宝”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生活得非常平安。您知道“秦岭四宝”都有什么特点吗?华商报记者为您揭秘。

  》》大熊猫

  自远古遗留的“活化石”

  大约两百多万年前,大熊猫就在我国南方大量繁衍起来了。到了更新世晚期,气候变冷,许多植物和动物纷纷被淘汰,同时代的猛犸象、剑齿虎、巨貘等都灭绝了,唯有大熊猫退到高山深谷中生存了下来。

  如今,大熊猫仍保留着许多远古动物的特征,如脑容量小、消化器官较简单、骨骼很笨重等。

  问:大熊猫在炙热的夏天为何不出来?

  大熊猫非常惧怕酷热,同时也受不了极度的严寒。当气温在28℃以上时,它们就呼吸急喘,食欲大减,常撑开后腿俯卧。当冬天的气温降至5℃以下时,它们也会食欲减少,常蜷缩身体躲在避风处。只有温度在15℃左右,大熊猫才感到最为舒适。

  问:大熊猫的体色为何是黑白相间的?

  答:有科学家推测,大熊猫这种特别的黑白体色在常年积雪的岩石栖息地中可进行有效的伪装。也有研究员认为,黑白体色有利于繁殖期的大熊猫在植被浓密的栖息地中寻找同伴。

  问:大熊猫的攻击力强吗?

  答:大熊猫的头骨在熊科动物当中是最强壮的,具有厚大的矢状脊和厚实的颧弓以及强大的咀嚼肌。经研究员的测试,一只成年大熊猫的犬齿咬力达1298.9牛顿,裂齿咬力为1815.9牛顿,结果强于一只成年美洲虎。

  问:大熊猫每天睡几个小时?

  答:大熊猫一天最多能睡10个小时。这是因为它们从食物中摄入的能量有限,所以必须尽量减少能量消耗。为此,大熊猫极少与同类来往,每天除了吃,就是睡。

  问:大熊猫是天生好脾气吗?

  答:大熊猫吃竹子,又看起来憨态可掬,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们是很温顺的动物。实际上,它们也会发怒的,愤怒的时候能攻击人类,锋利的爪子与强大的咬合力不是“摆设品”。因此,请不要招惹它们。

  》》秦岭金丝猴

  秦岭金丝猴的外观特征

  1. 淡蓝色的面部。

  2. 嘴巴两端各有一块粉色嘴角瘤。

  3. 上仰的鼻子。

  4. 肩背的长毛呈金黄色。

  5. 与身体等长或更长的尾巴。

  问:为什么有的川金丝猴的嘴角鼓鼓的?

  答:仔细看的话,不难发现,体形魁梧的雄性川金丝猴的嘴巴两端犬齿部位各有鼓鼓的肉状突瘤,也叫“嘴角瘤”。年龄越大的猴,这嘴角瘤也越大,颜色也越深。这是它们“论资排辈”的重要依据。

  问:“朝天鼻”的作用?

  答:川金丝猴的奇特鼻子令人印象深刻,鼻孔与面部几乎平行,俗称“朝天鼻”,这一特点是对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的适应,鼻梁骨的退化有利于减少它们在稀薄空气中呼吸的阻力。


  》》朱鹮

  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

  朱鹮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行动时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动觅食,晚上栖于高大树上。

  3月18日,朱鹮育养员雷女士说:“朱鹮非常忠贞,它们会自己寻找一生的伴侣,一夫一妻制,对对方非常忠贞。”

 

  》》羚牛

  蹄子的秘密

  在羊亚科家族中,与斑羚、鬣羚相比,体躯硕大的羚牛看起来形似较为笨重的类型,不过它们强健的四肢足以在崇山峻岭中如履平地。通常偶蹄类动物的每只脚上均有四个蹄子,主要接触地面的为“主蹄”,小而不着地的为“悬蹄”。羚牛的“悬蹄”很发达,可帮助它们在崎岖的山地上走得更稳妥。

  美国著名动物学家乔治.B.夏勒称羚牛为“六不像”:背脊似棕熊、后腿像鬣狗、脸如驼鹿、尾似山羊、两角长得像角马,整体看却又像牛。

  体形大但善于隐蔽

  秦岭羚牛虽然体形庞大,但茂密的森林使它们很难被人发现。它们不仅奔跑迅速,还极为警觉,即便在行走采食的时候也仅发出细微的声响。秦岭羚牛的体色可与高海拔地区的灰白色岩石融为一体,只要不动,就很难被认出。

  羚牛很危险,遇到请远离!

  别看羚牛表面慈眉善目的,实际它们脾气很大。单独活动的羚牛防范意识很强,攻击性也很强,能主动攻击人。不过,这只是它们的防御反应,它们的防御行为顺序是“发现—警觉—示警—御敌”。通常,羚牛只有在无法迅速摆脱威胁时,才对人威吓和攻击。应当尽量与它们保持距离,越接近,受到攻击的可能性才越大。

  华商报记者 任婷 摄影 邓小卫



来源:-华商报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